我妈花3000块,找大师给我算了一个微信头像

2017-10-11 12:13:04
0

如今的头像、网名,就是在社会中给别人的第一印象。在年轻人看来侵犯自由这么严重的事,在父母的观念里,只是“这可能会给我的孩子带来不好的运气”。

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《槽值》栏目(公众号:caozhi163)出品,每天更新。

一个知乎网友说,有天母上大人突然打来电话:

“儿子啊,我给你算了个命,大师说你五行缺火,得改名字。真名用了20多年不好改,你就把微信名字改了吧!改成带“火”字的!”

网友不信,妈妈还搬出爷爷来劝:“你听你妈妈的,把网名就改了吧!我看叫‘火炬’就挺好。”

在自己的圈子混迹多年,朋友都叫网友“西瓜”,突然改成“火炬”确实有点麻烦。

所以他最后把网名改成了:燃烧的西瓜。

社交软件的流行,方便子女和父母沟通,但也凸显代沟的存在:

呆在父母身边的时候,他们对你的打扮进行指导;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,他们对你的网名、头像挑三拣四。

户口本上的名字不能自己决定,连微信都不能让我做一回主?

父母责令整改的头像,大致分为几种。

第一类:“不吉利”;

自从微信渗透进了千家万户,算命大师们也与时俱进开展新业务——算微信头像。有按生辰八字的,有按面相手相的,有按生肖属相的,一切信息都能触类旁通地和社交软件扯上关系。

一张照片,藏着祸福,载着命运。


类似《8种绝不能用的微信头像,毁了风水,败了好运!》、《微信头像不能乱用,有说法的!》的文章在中老年人的微信里流传甚广。

其中,争议之一要属“猫的头像不能用”,因为据说“猫是一种阴邪的动物,它能看见远红外线,和常人看不见的东西”,容易“招惹阴灵”、“破坏人的运气”。

除了猫,还有这样的:


第二类:“太怪异”,影响个人形象;

很多人用表情包做头像来吐槽不太顺心的生活,或者传达一种搞笑的态度,目的就是图个开心。可一个措手不及,认真的父母们就会立即出动,封杀这一类“怪胎”。


那么,什么才不怪呢?当然是风景,花呀!草。


第三类:无法总结的原因。

@未然:我妈说不要用别人的脸做头像,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……

@吃老虎的象:我爸不让我用宋民国的头像,说人家会以为是我的小孩,这样我就找不到对象

诸如此类的生活指导还有很多:

正月的时候被长辈警告“不能剪头”,否则克舅舅;

鱼吃到一半,不能说“翻过来”,要用“滑”,否则渔民会有翻船的危险;

转发这条锦鲤,一周之内会有好事发生;

……

到了走火入魔程度,还有这样的选手:

朋友说,她的妈妈斥巨资,请来“大师”给她算头像:

求好运、货物崇拜,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。

国际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在196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,世界各地488个社团样本中有74%的人存在这样的心理。

西班牙网球名将纳达尔在比赛时要把休息席前的水瓶摆成“阵”,而且曾经有过因水瓶被大风吹倒而暂停比赛的经历;


球童踢倒水瓶后主动摆好,纳达尔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

美国的渔民出海钓鱼时,绝不能带香蕉上船,据说许多船前往欧洲的路上消失了,而它们大多都是运送香蕉的;

明星们对某大师的趋之若鹜,更曾掀起一波风雨。

可以发现的是,运动员、船员、明星,他们的职业都有着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。

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,所以当风险可能发生,或是遇到巨大的未知领域,为了解除心中的不安,自然要寻求一种方式来满足心理需求。

父母对网络头像的执着背后,其实就是一种渴望“控制感”的心理。

因“控制感”而生的行为,是一种社会自发设计的产品,被人自己设计出来,让心理“自给自足”。它不需要成本就能持续地满足需求,自然就会持续存在。

生活中,吃保健品让人觉得“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”,拜神的人觉得“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中”,而逼着子女换头像,也无非是能让父母们觉得“我儿的幸福生活我能掌控”。

当一个人越焦虑、越无助,这样的行为就会越多,能给予“控制感”的产品,自然也就变多。

逼着子女换头像的父母们,大多是60后、70后的这一代,他们生长在极大的内心冲突中。倾注了所有心血,才让独生子女们不再经历自己吃过的那些苦头;在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社会的同时,还要在两代人中承担着照顾与融合的责任。

大多数年轻人被逼着换头像的时候,都觉得无语。

有人在网上提问“你们爸妈逼你们换头像吗”,引来的共鸣大多是“是啊,神烦!”、“我也是,天天因为这个吵架”、“开小号就躲过去了”……诸如“强权、限制人身自由、更年期”这样埋怨的字眼,并不少见。

可年轻人的无奈,何尝又不是爸妈的。

“孩子长大了,能保护到的地方越来越少。这头像容易带来不好的运气可怎么办……”

“我看这头像实在不吉利,要不找大师帮忙看看吧……”

“万一别人看见这个头像,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的……”

这样的心理过程透着无助与小心,只有一刹那,而且往往只在父母的心中闪现。他们不说,做子女的也不会问。

父母对你微信头像的干涉,其实并不完全盲目。

一项发表在《个性与社会心理报告》(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)的研究证明,头像能够较为精确地揭示用户的个性,更加随和的人容易创建出令他人更愿意与之交友的头像——这和在真实世界中并无不同。

槽值小妹在《看你微信头像,我放弃了撩你》(关注 槽值公众号 ID:caozhi163,后台回复“头像”即可阅读全文)一文中提到过类似的观点: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“首因效应”,即在印象形成过程中,最先出现的刺激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总体印象的形成。

显然,微信头像就是社交网络中首先出现的刺激。

与其觉得父母封建教条,不如说是他们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特点。如今的头像、网名,就是在社会中给别人的第一印象。

爸妈担心的是,这张无足轻重的照片,就可能让孩子在陌生人心里留下不好的预设形象。这会影响人际关系,影响事业发展。

还未曾有机会深入剖析思想,就已被划入“不与为谋”之列,这不成文的规矩,是人性的残忍真相,也是爸妈操心的根本。

所谓“控制感”,只不过是不知所措的爱。

在年轻人看来侵犯自由这么严重的事,在父母的观念里,也就只是“这可能会给我的孩子带来不好的运气”。

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,父母的“小心翼翼”是时代给予的烙印,我们的“释放自我”又何尝不是呢?

时代的特性没有对错之分,也不需要争个高下。

有网友说,“子女总觉得父母欠自己一个道歉,父母总觉得子女欠自己一声感谢。”但正如北师大的肖川教授所说,“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(或另一群)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。”

遇到障碍,用一种开放的姿态引导父母的关心以合理的方式呈现,也是子女应该分担的责任。

沟通的目的不是改变,是理解。

就像那句歌词: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。父母的爱在头像这件事儿上,可能找错了对象,想错了时代,但这并不能影响它是爱的事实。

谈一谈,最不理想的结局也就是换成风景,花呀!草。

好好商量,让你妈以后直接把3000块转给你,用什么头像都听她的!

参考资料:

Michel Strickmann (2002),?Chinese Magical Medicine, edited by Bernard Faure,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p. 251.

Joseph Esherick (1988).?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. Berkeley, California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 p.?39.?ISBN?0-520-06459-3.

Mark 5:9, Luke 8:30

Bourguignon, Erika; Ucko, Lenora (1969).?Cross-Cultural Study of Dissociational States.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wi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grant.

Paul A. Cohen (2003).?China unbound: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. Psychology Press. p.?95.?ISBN?0-415-29823-7.

Hogan, R. T. 1996. A socioanalytic perspective on the five-factor model. In J. S. Wiggins (Ed.), The five-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(pp. 163–179). New York: Guilford Press.

Kluemper, D.H., Mossholder, K.W. & Rosen, P.A. 2012.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, personality ratings,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: More than meets the eye?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, 42: 1143-1172.

Raskin, R.N. & Hall, C.S. 1979. A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. Psychological Reports, 45: 590-590.

Shrout, P.E. & Fleiss, J.L. 1979. Interclass correlations: Uses in assessing rater reliability.

Psychological Bulletin, 86: 420-428.

谈谈反科学和伪科学.科学公园.2011-03-02

香港人为什么最迷信. 大象公会. 2015-07-06

网络头像揭示了你的多少个性. 果壳网. 2015-01-09

超心理学 Parapsychology —— 我们为什么迷信??心理圈. 2015-07-17

文中图片来源于微博、知乎、豆瓣、槽值读者等

关注公众号槽值,微博@槽值,有态度的情感吐槽,等你来撩。槽值已入驻简书专栏,下载简书app阅读更多。

erweima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槽值

情感八卦 槽值爆表 不吐不快

erweima

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