撞限高杆死亡的13岁男孩,藏着家庭教育最大漏洞

2018-11-01 11:52:33
0

安全一事,怎么谨小慎微都不为过。通过点滴细节言传身教,反复强化,让安全意识成为“肌肉记忆”,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保护符。

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《槽值》栏目(公众号:caozhi163)出品。

几天前,一段名为“江西一少年将身体伸出轿车天窗撞限高杠身亡”的视频,引起了网友关注。

视频里,一名男孩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小轿车顶兜风,下半身在车内,上半身在天窗外。

开车的,是男孩父母的好朋友。

当车辆途经一处弯道时,遇见了一根车辆限高杆,车里的大人和孩子似乎都毫无意识:

孩子没来得及将身体缩回,车辆也没有减速。

孩子头部与限高横杠直接发生了猛烈撞击,不幸当场死亡。


后车拍下的画面 / 现代快报

后方行使的车辆拍下了这起事故,也引来了网友指责:

“为什么后车不提醒前车?为什么不拼命追上前车逼停?有空拍视频没空追上去提醒一下前车?

太没有道德了、没有恻隐之心。”




图片来源:微博 / 现代快报

更多人表示,这是司机和家长的失职。

“一车的成年人对孩子尽不到监管的义务,自己犯法,怪后面毫无关系的陌生人,是什么道理?”

“管束不了孩子,就不要把孩子接上自己的车。”

“13岁的孩子,还没有安全意识,真的好可怕。”



图片来源:网易跟帖 / 微博

专家表示:这不是一起交通事故,从道德角度,后车可以提醒,从法律角度,他没有过错。

因为后车和前车上的人没有隶属关系。

至于许多人提起的公路管理部门是否有责任,还要看限高杆是否设置得符合规定、安全警示标是否安装到位。

这件事情中,应当承担责任的,主要还是男孩和他的监护人,以及,没有尽到提醒乘车人义务的司机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第七十七条第四款规定:

机动车行驶中,不得干扰驾驶,不得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。

男孩的这种行为,毫无疑问是违反法规的。

每一个通过了交规考试、成功拿到了驾照的司机,都不会不知道这个常识。

车里的大人的“知法犯法”,葬送了孩子的生命。


一道驾考题目 / 驾照网

问题的关键,根本不在于后车是否应该去提醒。

因为谁也说不准,后车如果鸣笛警示,会不会让孩子转头看后面或者受到惊吓,以致于无法躲避限高杆。

我们该关注的,也不是后车的做法,而是“如何让孩子意识到,他的做法是错误的,马路不是玩耍的地方。”

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,就会有人感慨:

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……

实际上,有一些悲剧,完全能早早避免。

只需要家长和孩子都具备最基本的安全常识。

2

安全教育

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功课

几乎每位家长都会在孩子出门前习惯性叮嘱一句:注意安全。

实际上,这句话,常常只是一句“空话”。

一份关于“儿童意外伤害”的调查报告显示,意外伤害是造成0-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。

导致儿童意外死亡的,则包括安全教育缺失、家长安全意识不到位。

因此,正确细致的安全教育是家长和孩子都必须恶补的一课。

有时候,一些看似简单的小常识,很可能就是给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护身符。

1、出行安全意识

“马路”向来是危险事故高发地之一,但总有人怀抱侥幸心理。

最为可耻的,是带着孩子,还不遵守交规。

江苏南京的一位妈妈,带着女儿过马路。

忽视了还有二十多秒的红灯,结果母女两人被车辆撞到,住进了医院。

广州一位奶奶为了省事,牵着孙子从没有斑马线的地方横穿马路,结果孙子被过路车辆撞飞。

更令人心痛的,还有在马路上还不肯放下手机的家长。

一位广西的妈妈在孩子过马路时盯着手机,孩子从马路对面跑向她,被车辆撞倒在地。


类似的事故,我们早就听过无数起。只是,明知危险,仍然永远有家长不把这些当回事。

父母将孩子视若珍宝,孩子却常常因为父母的“一时疏忽”受伤。

这背后,是父母安全意识的缺失,以及对生命的漠视。

有些事,真的不能拿命去赌。

2、玩水安全意识

电视剧里,溺水后的人都会不停地拍打水面,呼喊救命。

现实里,真正的溺水者是发不出太大声音的。


图源:《延禧攻略》中,富察皇后落水

溺水时,溺水者往往呈站立姿态,没有支撑,头在水面上下起伏,眼睛睁着,嘴巴半闭。

在生理上,多数溺水者是无法呼救的,因为他们不能呼吸。

如果没有人施救,他们一般只能挣扎20秒到60秒左右。

有人曾描述过溺水时的感觉:

“晕乎乎不太想动,也叫不出来,就静静看着周围,好像意识是抽离的似的,周围人看我好像也没啥反应。”

因此,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只有挣扎呼救时才是遇到了危险。

许多时候,危险都是无声的。

某温泉世界曾发生过一起事故。

一名四岁男孩玩耍时,不小心从浅水区进入了深水区,监控拍下,男孩出现溺水反应后挣扎了大约三分钟。

孩子母亲,当时就在不远处背对着孩子看手机。


短短几分钟的疏忽,就是阴阳相隔。

每年暑假,总能听到孩子在江河湖海水库等地溺亡的新闻。

所以家长会提醒孩子:千万不能去河里、湖里游泳。

但是,溺水不仅仅会在户外发生,家里的浴缸也可能会成为“杀手”。

美国政府统计了1999年到2006年溺水事件的发生场所,其中31.0%发生在自然水域;

在非自然水域中,有14.5%发生在游泳池,另外还有9.4%发生在浴缸中。

美国阿拉巴马州23岁的新手爸爸卡顿,某天给他5个月大的儿子洗澡。

他将宝宝放进浴缸,打开了水龙头,也许是因为等水注满浴缸的过程太慢,便回到房间玩起游戏。

没想到,这位父亲太过入迷,忘了孩子还在浴缸中。过了一个小时想起时,孩子已经溺毙。

一时的粗心,葬送的孩子的生命。

作为父母,孩子在水中时,就应该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,时刻留意孩子的状态和表现。

这不是夸张。

3、生活安全意识

不久前,郑州一户人家,一名2岁男童从20楼坠亡。

因为装修时阳台上少一块玻璃,家人也没有及时修补。

孩子奶奶事后失声痛哭:

“我孙子出来的时候还是活蹦乱跳的,这不到一会我的孙子就没了……”

这种因疏忽导致的意外,尤其让人痛心。

家里,对幼小的孩子来说,并不是一个百分百安全的地方。

据人民网报道,仅今年8月份,全国消防部门共接报火灾1.42万起,亡90人,伤57人。

对孩子来说,因保暖物引发的烧伤烫伤也不在少数。

去年12月,株洲县廉女士1岁的女儿,被热水壶内的水烫伤,情况严重。

好在家长及时送医,孩子的伤势得到了控制,没有危及生命。

有些家长却对“伤势应急处理”没有足够的安全常识,甚至迷信偏方给伤口涂酱油、牙膏、冰敷,导致伤情恶化。

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应当是:

将烫伤处浸泡在干净的冷水中10分钟以上,涂抹烫伤膏,注意不要弄破水泡。

严重时,必须送医。

事关生命安全,“事后救火”是来不及的,只能提前将所有安全隐患一一消灭:

不要在窗边放置可供攀爬的桌椅等物品,要安装防护栏,并且定期检修;

刀具、剪刀等危险物品,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;

不能让孩子随便玩火柴、打火机、蜡烛;

不能湿手触碰开关,能引起烫伤的熨斗、暖炉都要远离孩子……

这些“显而易见”的危险,最应该引起父母注意。

4、人身安全意识

除了自然、意外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危险,也要注意人为造成的事故,例如儿童拐卖。

所有家长都会告诫孩子:小心坏人、不要跟陌生人说话、陌生人给你东西不能以拿……

可“识别一个人是不是坏人”或者“抵抗住所有的诱惑”对大人而言尚且不容易,更何况是孩子。

数据显示,从2017年10月24日起,“宝贝回家”网站平均每天有11个新注册的家庭。

最多的一天,注册量达到了193。

最容易失踪的年龄段,是4到7岁。


图源:澎湃新闻

电影《找到你》里,丢了孩子的姚晨绝望无助。

现实中,经历这些折磨的家长还有无数。

谴责声讨,也常常无法弥补丢失孩子的痛苦。

孩子还小时,尽量不要让他一个人待在户外或者家中;

稍大一点,要教会他与人说话、交往时,待在“安全线”以内。

蔡少芬在参加《不可思议的妈妈》时,节目组设计考验两个女儿。

工作人员拿糖果玩具引诱孩子开门。

女儿紧闭安全锁,坚持又礼貌地说,“对不起,妈妈说一定要摆在门口。”


图源:《不可思议的妈妈》

工作人员继续引诱时,女儿谨慎地说,那你尝一口。

工作人员谎称给妈妈打电话。

她还是机智试探,让工作人员说出妈妈的电话号码。


图源:《不可思议的妈妈》

孩子的表现让蔡少芬倍感欣慰,但安全测试最后还是出现了“意外”。

女儿在看到工作人员离开后,立刻开门把糖果和玩具拿进屋里。

如果放在现实事件中,陌生人没有真正离开,那么孩子的安全依然受到威胁。

蔡少芬没有粗暴批评女儿的做法,她跟孩子讲清楚可能存在的危险,也做了适当的奖惩,让孩子牢记。


图源:《不可思议的妈妈》

不守规则的父母,教不出懂规矩的孩子。

父母有了足够的安全意识,才能教会孩子应对危机、保护自己的方法。

安全这场人生必修课,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。

3

安全口诀是空的

安全教育需要长期身体力行

之前看过一则视频,是杭州一个7岁小孩的报警记录。

这天晚上他正在家里看游戏视频,抬头一看爸妈不见了,他感到害怕,立刻选择报警。

整个过程中,孩子思路清晰,目的明确。

一上来,他就亮明了自己的身份:我是个小孩子。

提醒对方,我是个小孩,说话或许会不流畅,但我不是来捣乱的。

对话刚开始时,孩子的声音还带着哭腔,十几秒之后,他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,能准确地回答警察提出的问题。

在叙述报警原因时,他的逻辑很清楚:

“我发现自己被父母丢在家里了。

我尝试联系他们,发现他们的手机都在家里。

所以我拿妈妈的手机,拨打了110。”

不管是报家庭地址还是报名字,孩子都能以最短的语句回答重点。

末了,在警察做出允诺马上过来时,他还有礼貌地连说了2次“谢谢”。

一段记录,足以看出平时孩子父母对安全教育的用心。

大家欣赏这个孩子的安全意识,其实这样的教育必然来自父母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培养。

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说,妈妈们领着孩子去学钢琴、学舞蹈,恐怕没人会选择平安课。

有些家长本身就缺乏安全常识,因此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。

还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,总觉得那些事故离孩子很远。

消极的态度,无疑是将孩子的安全归为“凭运气”。

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,所以不能等安全事件发生在身边时,我们才去重视。

让孩子背诵安全口诀,操作简单,却往往收效甚微,在危机时刻,孩子也很难灵活运用。

这是因为安全教育没有真正融入到孩子心中。

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,将生活的每一天都当成演习场。

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居环境;

带孩子出行时,以身作则遵守规范;

靠近水域的地方,必须牢牢看住孩子……

通过点滴细节言传身教,反复强化,让安全意识成为“肌肉记忆”,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保护符。

安全一事,怎么谨小慎微都不为过。

父母不是名词,而是动词。

生育孩子,不仅是拥有了“父母”身份,更是开始了学习如何做父母的动态过程。

如果你还欠着一堂安全课,就趁现在补上吧。


想要在第一时间收到槽值文章的推送,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,搜索“槽值”或者“caozhi163”就可以啦。

erweima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槽值

情感八卦 槽值爆表 不吐不快

erweima

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