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间歇性自律榨干的年轻人

2019-11-15 11:46:54
0

自律是反人性的没错,但能可持续实践的自律,通常顺应人性。

最近在公众号后台收到的一个粉丝提问,让我颇有感触。

简单来说,就是一个小伙伴,陷入了颓废一阵、鸡血一阵的周期性自律怪圈。

或者说,处于“间歇性踌躇满志,持续性混吃等死”的状态。

这在年轻人中,是个蛮普遍的现象。

经常刷微博,刷到各种带#自律#、#打卡#等话题的消息。


点进去一看,博主少则三五天不见踪影,多则坚持一个月人间蒸发。

朋友圈里这样的现象也不少。学英语的、学写作的,每天跟着机构的要求发圈打卡。

一旦21天的课程结束,再过上十天半个月,这些人中的大多数,仿佛就和这门课程,缘尽于此了。

这些人,哪天看到喜欢的公众号,发个自律相关的鸡汤,仿佛人生又有了盼头,开始新一轮的早起、运动、学习……

几天过后,这次的自律,宣告失败,周而复始,绵绵无期。

陷入自律怪圈,究其原因,还是因为反人性的自律行为和不切实际的自律幻想。

很多人以为自律就是要逼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,在痛苦中成长。

这不完全对。

自律是反人性的没错,但能可持续实践的自律,通常顺应人性。

1

无目标的自律,就是自虐

人生这场游戏,说到底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。

而自律,是一个个决策落地的催化剂。

很多人把自律看得很重,拼命想去养成一种自律的品质。却根本没看到,在决策基础之上的自律,才有意义。

决策,也就是你得有目标。所有自律,都应该围绕着切实可行的目标,而不是空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词语。

脱离了目标的自律,会让人越自律越焦虑。

我有个朋友也想写作,于是报了个写作班。


本来信心满满地想着每天写不了一篇,也总得写一段。

写作班没结束之前还勉强坚持,结课后再过一个月,感觉自己跟没学过写作似的。

他来咨询我怎么坚持写作,我没有直接给他答案。

我让他去找课程结束后,还能坚持下来写的人,看看占多少比例,问问他们当初为什么报班。

他最后发现两个事情:

其一,200人的写作班,结营一个月后还能继续写的,目测不到20个。

其二,继续写的人里,写的最狠的,要么本来就是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,要么有强烈意愿一定要从传统行业转行新媒体,要么特别想靠稿费增加收入。

这些人,无一不是目标明确。

后来我反问他,当初报写作班的目的是什么?

他愣了半天给出的答案:

就是看着朋友圈里有人报了这个课,看了宣传还算靠谱,貌似现在新媒体的红利还在,就想试试水。

但他目前的工作,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,和写作关系不大。自己对写作也没啥热情。

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,别逼着自己写了。

哪怕当下给他一个鸡汤,让他写个十天半个月,除非他自己想明白写作对于他本人的意义。否则到最后,只会徒增焦虑。

自律的初衷,应该是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,说白了,你天天打卡也好、打鸡血也罢,你得知道这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,这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目标。

说到目标,不少人会犯另一种错误:

他们的自律,过于受外界影响。

就如上述的朋友,就是看着朋友圈有人学,自己有一种不学就落后于人、跟不上时代的感觉。

人一旦缺乏主见和判断,就容易随波逐流,盲目地学他人之所学,比他人之所长。

在此基础上的自律,到最后仍是变成焦虑。

当你羡慕别人在某方面,自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时。别忘了,一定也有某些事情,那些你发自内心认同并热爱的事情,你做到自律很简单,但对于别人来说很难。

自律不是把自己扔进痛苦中,做一些自己不喜欢,也不知为何要做的事情。

更不是无脑跟风,看着别人有什么就想去比较,完全不考虑自己是否需要。

而是找到你内心真正认同的事情,在行动中强化觉知,从而达到知行合一,完成自我升级。


2

做一件事不难,难的是持续做

我们常说做某件事难,有时候不是这件事情本身的难度,而是日复一日,持续地把这件事做下去很难。

现在市面上营销号,恨不得每个月出一篇自律相关的鸡汤。

你看了无数次彭于晏、张钧甯、阿米尔汗的故事,却还是在自律了三五天之后,放弃治疗。

因为这些文章通常会告诉你,要开始去做,但不告诉你,怎么一直做下去。

德国咨询心理专家汉斯-乔治·威尔,在其《意志力心理学》中,提出了“意志力有限”的观点。

人的意志力,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有限的。

而需要用到意志力的事情,基本都反人性。

改了无数次被打回的报告需要意志力,临时接到计划之外的工作需要意志力,回到家要解决家庭琐事也需要意志力……

这么算下来,你还剩多少意志力,用于自律?

美国作家斯蒂芬·盖斯的《微习惯》一书,完美解决了因过渡消耗意志力,自律不可持续的难题。

作者在2012年之前是个废宅,经常性写一些宏伟的人生计划,写了好几年了一次都没执行。

12年末开始,他的笔记本里,内容只剩这些:

1天1个俯卧撑,1天1页书,1天写50个字。

两年后,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,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,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。

即便如此,他的笔记本里,内容还是没变:

1天1个俯卧撑,1天1页书,1天写50个字。

这才是《微习惯》真正的精髓所在。

很多人觉得,把目标切割到足够小,后续做得越多,自律性越强,目标可以定得越大。

这么想的人,99%都会重回周期性自律怪圈。

而《微习惯》的方法有效的关键是,所定的目标,小到几乎不需要意志力就能轻松完成,且无论自己做的多好,从不增加目标,不给自己压力。

一个专门讲减肥的知乎大v,用这方法,一年轻轻松松瘦掉60斤。

他每天的小目标就是,换好健身服,不用去健身房,就在家里举一下哑铃。


对,就一下。微量开始,超额完成。但不超额,也无妨。

很多人想去健身房运动,定了满满的计划,出门前,一想到去健身房路上来回得耗时间,以及健身得累上两三个小时,就觉得压力很大。

一天,两天用意志力硬抗可以,但只要哪天有个朋友聚会之类的借口,没去成。那这次的自律计划,大概率也就失败了。

但如果目标只是换好健身服,举一下哑铃,那完全不需要消耗意志力,你甚至没有借口不去完成。

哪天你真的抽不出时间,因为目标没有一直加大,所以哪怕你真的只举一下,也是完成了,不会有罪恶感,自律也就不会中断。

自律的可持续性,决定了你是驾驭自律,还是被自律驾驭。

3

规律的生活,远胜于自律

在《象与骑象人》中,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·海特对自我的比喻,恰到好处。

他把自我分成大象和骑象人两部分:

大象偏感性,行为依赖于自动化。骑象人偏理性,善于逻辑、思考,有自我意识。

按常理来说,大家都会觉得骑象人指挥大象。

但相反的是,大象才是真正的主人。
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

骑象人觉得早起锻炼身体好,大象觉得被窝暖和多睡会。结果大部分人都会受大象影响,接着睡。

高手,往往把正常人需要骑象人才能完成的事情,扔给大象。

即正常人需要有意识的自律,高手则让事情自动化,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。

你每天8点出门上班,起床会先去刷牙,回家会先换拖鞋。

但你从来不觉得上述行为,叫做自律。

同理,你总是在朋友圈看到,王健林4点起床安排慢慢的行程表、李嘉诚4点半打高尔夫球、村上春树5点晨跑……

他们也从不觉得,早起锻炼是一种自律。

对他们来说,这是一种规律的生活,一种自动化,且无需意志、甚至无需意识的习惯。

港版《倚天屠龙记》里,张三丰教完太极拳,问张无忌记住了什么。

前几招张无忌还记得几成,待到后面边对敌边学,全忘记了。

张三丰此时却说,忘记了,就代表你学会了。


自律亦是如此,如若每天想着如何自律,那自律便像包袱一样,压在身上,短时间尚可扛住,长此以往必然崩溃。

自律不是一个目标,更不是一种需要养成的品质,它只是一个过程。

当我们把自律设定为目标时,往往会开始想象自律后的完美画面,或者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比较,从而引发更多的焦虑。

一旦目标设定过高难以持续,或者因各种原因自律中断,我们就掉入了自律所挖的陷阱,陷入自我苛责,甚至颓废、自暴自弃。

光有两种美丽,一种如烟花,虽璀璨夺目,却转瞬即逝;一种如烛光,虽微弱渺小,却细水长流。

真正的自律,不会像烟花般瞬间划破夜空,而会像烛光般渐渐照亮你的一生。

它终究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,融入骨髓,让你的人格更加完善。

渊博的学识、逆生长般的容颜、腹肌与马甲线……不过是这种生活方式下,自然而然的附带品。

忘掉自虐式的自律,拥抱习惯式的规律。

erweima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槽值

情感八卦 槽值爆表 不吐不快

erweima

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