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都人的秘密欢愉,都藏在这纪录片里

2019-11-22 15:25:15
0

一千年来,京都人在这个历史厚重的城市里,活出一套自己的规则。

1

“来一碗茶泡饭吗?”

“不给人添麻烦”,是京都人心照不宣的交往准则。

他们对于人际关系距离的把控,克制到超乎人的想象。

在京都,每天早上,家家户户都有清扫门前街道的习惯。

一年四季,从不休止。

在打扫过程中,也会帮邻居清理两家边缘的地方。

但仅限一尺,绝不越界。

看起来,倒有一丝“各扫自家门前雪,不顾他人瓦上霜”的味道。

但背后的原因,大有讲究。

因为一旦越过界,就会让人产生过意不去的感觉。

今天你帮我扫,那明天我需要帮你吗?

扫多少,扫到什么程度才不会打扰你?

一个简单的动作,不经意间就插手了别人的生活。

如果因为自己给别人造成困扰,他们的心里会感到尤为抱歉。

亲友间互赠礼物,往往会反复斟酌。

送得太贵,别人需要回等值的礼物,徒增烦恼。

而回礼的价值过高,则会让对方以为你瞧不起之前赠礼,伤及自尊。

对于他们来说,心意和礼节,远大于礼物的物质价值。

到别人家串门,也暗藏着小小的讲究。

只在门廊玄关处交流,不能坐在地板上,也不进入家里。

因为,一旦做下,意味着主人还需要准备点心和茶水。

吃喝备齐,自然还得寒暄几句。

不知不觉间,既耽误了时间,也耗费了主人的心力。

长话短说,礼貌离开,对于他们来说,是更得体的交往方式。

如果不想客人在自己家里多待,京都人的表达也十分委婉。

他们会说:“要不要留下来吃饭,需要来一碗茶泡饭吗?”

这里面暗含的意思是,客人可以走了。

怕客人难堪,要想方设法给客人留台阶下。

从我们传统文化的视角看过去,这里种种习俗看起来似乎有些冷漠和不近人情。

但对于京都人来讲,不失为一种礼貌而自在的处世方式。

在这座城市里,流行着一首民谣:

算了算了,别管我。

听起来似乎非常排斥外人,实际上,他们更想表达的意思却是:

对别人的事情点到为止,不要过分参与。

不了解,可能会帮倒忙。

节假日回家,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固然是关心。

但或多或少地,给人增添了烦恼。

在京都,似乎只要你愿意,外界的嘈杂很容易被清扫在门外。

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点到为止。

这种分寸拿捏到位的邻里关系,成为他们传承千年的相处之道。

这座城市的街道两边,房门常常紧闭。

打开门后,又自有一番自己的天地。

在推拉门慢条斯理的“嘎吱”声里,消解掉多余的喧嚣。

2

四时与食物的仪式感

仪式感,似乎刻在了京都人的骨子里。

在四季循环里,与特定的食物重逢。

这对他们来讲,与其说是习惯,倒不如说是对于生活的定义。

即使是同样的食物,在不同的季节,要有不同的叫法。

比如红豆糯米团子,春、夏、秋、冬,都有独自的叫法,还蕴含着不同的含义和韵味。

吃了“夏之夜船”才算到了夏天,咬下一口“冬之北窗”才正式开始迎接冬日的寒冷。

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和果子,从名字到摆盘都透露着京都人在吃上追求的仪式感。

大部分的京都人已经将这种仪式感带入了日常生活。

以月份和季节为单位,用专属于这个特殊时分的味道,重新赋予意义。

深秋入冬,天气转凉,日料店的老板,打算用蔬菜和青花鱼做一道驱寒的家常料理。

正当季的芜菁,是今日菜品必备的一道调味。

将保留的部分研磨成泥,适度去掉水分,搭配应季的口蘑与青花鱼一同蒸。

出锅后淋上调制好的芡汁,晶莹剔透。

从食材中感受季节变化,品尝当季食材。

京都人的饮食习惯,已经足以让人们通过食材来分辨季节。

秋天是青花鱼的季节,而等到京都人开始煮油甘鱼汤,在佛堂领一份煮萝卜,冬天就真的到了。

对于京都人来说,年关即使再忙碌,也要吃上一顿热腾腾的油甘鱼汤。

一口暖洋洋的萝卜鱼汤迎,成为忙里偷闲的最好慰藉。

春夏秋冬的味道,被一同放入菜肴之中炖煮。

从牡丹饼里闻到花香,在流水素面里感受夏日里舒爽的清凉;

用芜菁点缀秋天的萧瑟,感叹“今年的枫叶红得真慢”;

也在吃完酱煮萝卜里,哈出一口冬天的热气。

从食物到食器,皆有将就。

为美食营造仪式感,少不了精致的摆盘。

取干枯之后的樱花树,烧成灰烬。

用樱花的灰制成图案繁复的盘子。

仿佛作品身上,也带着樱花的灵魂。

只有秋后的樱树才可以用来烧制瓷器。

因为这时候水分基本丧失,才保证烧出的陶灰能够使用。

但对于京都人来讲,隐含的着另外一层深意。

待到樱树的灵魂枯萎殆尽,它才能够在泥土中转生,重新开出永生的花。

食物带给人的记忆是独特的。

夹杂着餐桌上的气氛、季节的温度,都在脑海里烙下印记。

3

传承与执念

在京都,有很多超过一百年的老店,家族经营,世代相承。

这些百年老店,多到只有超过200年,才有资格被称为“老字号”。

从一次不卖十块以上的绢豆腐店,到街边小小的扫帚店,一不小心,甚至会走进一家千年老店。

即使是在历史洪流中逐渐被边缘化的产业,也仍旧有人坚守。

对于这些传承者来讲,那是家业,是责任,更是信念。

在京都,有一个叫做清洗屋的行当。

他们专门负责对木质建筑从内到外的进行清洗。

但伴随着新式建筑的出现与科技的发展,市场对清洗屋的需求越来越小。

辻本将雄,便是一家清洗屋第三代的继承者。

聊到自己的工作,将雄的眼神发亮。

清洗过宏大的“二条城”,也一寸一寸地感受过哪些充满古意的建筑。

亲眼看到很多不对外开放的建筑,对于将雄来说,不失为一种私房雅趣。

清洗屋已经是四代的家业了,而到了第五代儿子身上,他在是否要继承家业的问题上犯了难。

每次跟着老爸一起去清理寺院、庭院,和庭院里的人聊天,细致的分析与擦洗庭院,儿子都能够享受其中。

京都愿意做清洗屋工作的人并不多,古寺和庭院对清洗屋的仍有需求。

放弃继承这份家业,儿子觉得有愧于京都这座自己从下长大的城市。

故事最后,纯正留在了京都。

和爸爸一样,每天执着于如何清洗好庭院建筑的每一处细节。

京都人是长情的,对这座城市有着执着的眷恋与深情。

捷克作家、剧作家哈维尔曾说,“我们坚持一件事情,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,而是坚信,这样做是对的。”

在京都人的眼中,京都这座城市就是他们最珍贵、最引以为傲的东西;对京都文化与手艺的传承并做好每一份细节,就是他们眼中坚信正确的事情。

他们似乎有一套属于京都的思考方式,有自己看重的东西,过着自己坚信的生活。

认清自己的想法,找到自己真正认为值得坚守的生活并为之而努力。

用心的去经营生活、享受生活,让自己所做的选择更加幸福,或许就是京都人的生活之道。

外地人诟病京都的固执和小气。

这里的人们似乎被一种无声的咒语束缚着。

这个咒语引导着京都人对于生活的认知,对于人际交往的准则。

也替他们维持着恰到好处的宁静和欢愉。

有人说,《京都人的秘密欢愉》是一部充满治愈的记录片。

在里面所见到的都是寻常的生活小事,却又能感受到莫名的温暖和安宁。

唯美、含蓄,以及恰到好处的分寸感,一千年来,京都人在这个历史厚重的城市里,活出一套自己的规则。

erweima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槽值

情感八卦 槽值爆表 不吐不快

erweima

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