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冬天,我不想让他上热搜

2020-11-28 11:46:06
0

“国有危难时,医生即战士。”


2020年9月8日,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,被授予“人民英雄”称号。

“国有危难时,医生即战士。”

一个所有人都希望不再重来的冬天,一次特别的春节,一场没有硝烟的“战疫”……

让更多人认识了张伯礼,和他的那颗医者仁心。

1

“英雄,乃众人之和”

得知自己将被授予“人民英雄”称号时,张伯礼填了首词:

“白甲十万,战疫三月酣。江城生死皆好汉,数英雄独颜汗。”

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,他被问如何理解“英雄”。

他的态度未变,回答了四个字:盛名难副。


“全中国人民都是英雄。特别是武汉人民、湖北省人民,这次他们做出了真的牺牲。”

至于自己,只是职责所在:“上前线是应该去的。”


1月27日,大年初三,72岁高龄的张伯礼院士临危受命,前往武汉。

这次“出征”,一切都充满未知。

病毒状况尚不清楚,武汉医院系统也不熟悉,自己该如何发挥作用……

尽管如此,张伯礼还是着保持乐观的心态,叮嘱老伴儿几句,保证保持电话联系之后,他就收拾行装。

抵达武汉后,张伯礼才发现,这里疫情的发展,远在自己意料之外:

本来以为只有600多名患者,能够较快地控制。

实际上,检测能力短时间内未能提升,许多市民已经发病,只是尚未确诊。

加上当时情况混乱、医疗资源短缺,有太多新状况,都在等待他和医务工作者去处理。


分类管理、集中隔离……基于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,张伯礼和专家组成员用最快的速度开出了良方。


在武汉,张伯礼是提出建立中医方舱医院的主要倡议人。

2月12日,他率领来自全国各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“国家队”,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。

穿上写着“老张加油”的防护服,张伯礼在特殊的阵地上开始了战斗。


问诊患者,看舌象、摸脉相,对症拟方……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、巡查病区,晚上召集会议、研究治疗方案,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。

高负荷的紧张工作,随之而来的是饮食不规律、作息时间被打乱,加上不适应武汉冬天寒冷的气候,张伯礼的胆囊炎发作了。

“其实胆囊结石15年前就有了。”张伯礼在访谈中说。

如果是平常,估计不会得胆囊炎。

就算得了,也能慢慢调理,不会如此严重。

但在当时,张伯礼唯一的反应,就是“快”——怎么快怎么来,快点治完快点好。


10点定下来要摘除胆囊,11点就上了手术台。

张伯礼笑着调侃自己:“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,真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。”

手术后,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。

张伯礼坚决不:“多给点药,住院一个星期就行。”

武汉市民因此给了他一个“无胆英雄”的称呼,认为他,就是武汉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“胆量”。

在今年的“开学第一课”上,张伯礼动情地说:

“中医把胆叫‘胆腑’。胆者,‘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’。胆虽然没了,但做决断的勇气不能少。”

凭着这股勇气,张伯礼同千万医务工作者一起,形成强大的和力,打赢了这场“战疫”。

我们也由衷盼望,今年的冬天,是一个祥和、平静的冬天。

可敬可爱的白衣战士们,也不会再因牺牲和劳累而登上热搜。

2

合则两利

中西只能互补,不能互相取代

在武汉,江夏方舱医院是张伯礼的重要阵地。

与 “非典”不同,这次疫情里,中医较早地参与到了防治的各个环节。

据统计,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.2万人,每个方舱医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家,中药使用率达90%。

作为中医药专家,张伯礼院士带头将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救治。

在江夏方舱医院中,病人服用的大多为中成药。

此外,许多方舱里的医护人员,都带着患者们使用传统保健方式做康复。

热搜上,时常能看到他们带着患者打太极拳、练八段锦的身影。

方舱医院里的八段锦上了热搜 / 微博@武汉晚报

截止休舱,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和所有医护人员,共同实现了“三个零”:

病人零转重、零复阳、医护人员零感染。

但张伯礼不敢替中医药“居功”。

在被问到是否能预测”中医会发挥作用,而西医不会“时,张伯礼立刻否决了这一说法。

“面对悬而未决的新冠病毒,我们目前还没有十足的把握,探讨它的治疗机理。

目前中医与西医治疗,都同在探索的阶段,不能说中西某一方具有绝对优势。”


他反复强调,方舱医院的治疗成果,是“中西结合的胜利”。

方舱里,西药、CT、呼吸机、西医的抢救设备等一应俱全,诊断是西医的,抢救时靠的也是西医。

“没有这些东西,大夫治起来没有底气,病人没有看到这些东西,也会恐慌。”


有人曾对他说,西医不就是“吸点氧,输点液”吗?

张伯礼却直截了当地反驳:

“吸点氧,输点液,就能把命保住了。倘若不吸氧、不输液,连命都没有了。”

中医与西医,不同的体系,不同的理论,不同的方案。

可在张伯礼看来,两者可以优势互补、和而不同,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:

一切都是为了病人服务。

秉持着这样的态度,在面对中西药的矛盾时,张伯礼总是显得十分平和。

“不要争,而是就围绕一个病人、一个疾病,把它给治好。”

张伯礼做胆囊手术时,网上不乏有些幸灾乐祸的攻击声:你不是中医药专家吗?怎么反倒用西医治疗呢!

其实,患胆结石十五年来,张伯礼一直依靠中药调理。

张伯礼坦言:“要化脓了、要破了,这种情况下的急症,我不会傻到非得保守治疗,所以我完全接受手术。”

无论中医西医,能治好病才是第一要义。

这份平和背后,张伯礼也有着自己的执着:面临再多争议,也要坚持下去,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。

“不管中医西医也好,不管赞同中医的反对中医的也好,不管中国人也好,外国人也好。

大家都是追求的是光明,追求的是进步。

如果我们做的事能帮助这点,为什么不坚持呢?”

3

兼收并蓄,融合发展

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,张伯礼挂了一幅牌匾——“贤以弘德,术以辅仁”,他说,这是他的座右铭。


贤以弘德,就是好的人才可以培养高尚的医德。

而术以辅仁,是一定要用精湛的医术来展现仁爱之心。

因着这样的信念,这些年来张伯礼始终在探寻中医的更好发展。

许多人对中医的印象,还停留在“守旧”“排斥科技”的阶段。

但张伯礼给中医发展开出的“药方”,却是和而不同、兼收并蓄:

“现代科技,当然也可以为中医所用。”


他说,中医的理念不落后,但是落后在技术。

这份对中医不足的清楚认知,让他面对反对者时,更能将质疑化为动力:“倒逼我们不但要追求疗效,第二还是把取得疗效的肌理争取说清楚,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信服。”

因此,要不断引进现代的东西,与新技术、新事物接轨,“只是靠守,守不住的”。

这次武汉抗疫,张伯礼通知自己的团队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:

马上编一个新冠肺炎的症候学调查,编成软件,装在APP里面。

到武汉后的第一个任务,就是买了一百台手机,把刚开发出的APP装上,带进控区。每个病人的资料,都通过手机传到后台。

“非典的时候我们是花了多半年的时间,才把症候学特征都理齐,可是疫情都过去了。这次一个星期,就把症候学特征整理了,40个省20家医院,一千多个患者,都在后方平台。”


不能停下来,不能保守,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。

无论是中医药发展,还是每个普通人,都一样。

把自己好的东西留住,同时要不断汲取外界新的东西,帮助自己发展。

由网易新闻和毛铺联合打造的泛文化IP节目《毛铺·和文化录》第一季 《中国和力》第二期下集中,张伯礼尽情畅谈了他对中医的热爱与坚持、对当代科技“和而不同”地接纳和包容。

点击收看《毛铺·和文化录》第一季《中国和力》第二期下集

今年冬天,我不想让他上热搜 (来源:视频综合)

择一事,终一生。

成就大医精诚,除了医者仁心之外,更有一份平和的心态、包容的观念,一颗奋不顾身、坚守信念的决心。

这正与毛铺的蕴含着的“和而不同”的文化内涵,不谋而合。

有着产品之“和”的毛铺酒,融浓、清、酱三香原酒,含多种活性成分。一口喝三香,更有草本浆。

和而不同,匠心毛铺。

毛铺酒更坚持文化之“和”:兼容并蓄、品味独具,酒中蕴含着包容向上、守正创新的文化价值。

《毛铺和文化录·中国和力》,还有更多不同行业的嘉宾,即将现身。

和文化,正在这里,带你慢慢滋养一份传统文化的浸润,带你开拓一番多元共融的可能。

erweima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槽值

情感八卦 槽值爆表 不吐不快

erweima

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