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的出圈,我希望越多越好

2021-01-19 15:09:50
0

她的人生哲学在于不断求和,用艺术匠心,寻求京剧与时代之“和”。

12岁学戏,14岁入科,16岁凭一折《文昭关》艳惊四座。

她是让京剧大师梅葆玖啧啧赞叹的“小冬皇”,也是横跨文娱两界、游走于传统和流行之间的“摆渡人”。

她就是京剧演员——王珮瑜。

年纪轻轻就“成了角儿”,在她看来,这既是肯定,亦是一份担当,一份责任。

既不能坏了梨园的规矩,又不能犯了时代的忌讳,在这条路上行走,最难是一个“和”字的拿捏。

在最近播出的节目《毛铺和文化录·中国和力》中,王珮瑜与杨澜袒露心扉,直面了那些纷扰与争议。

1

在电影《霸王别姬》中,戏班主有这么一段话:

“是个人哪,他就得听戏,这猫啊狗啊,它就不听戏,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!”

简简单单几句话,勾勒出了京剧的无尽魅力,也让戏曲彻底走入王珮瑜心里。

那时,她还只是上海戏校的一名学生。

十几岁,正是苦练功夫的时候,每天都要摸黑起来晨跑、撕胯、扳腰。

张国荣成了她的偶像,她把《霸王别姬》翻来覆去看了不知多少遍,电影里的故事也久久激励着她:

“要么选择像小癞子那样放弃自己;要么咬牙到底,有一天会像‘霸王’一样坐黄包车,吃大餐——成个大角儿。”

年少时的王珮瑜(左一)

在上海戏校,王珮瑜学的第一出戏是《文昭关》。

整整一学期,她每天都幻想着自己带上髯口、扮成老生的样子,晚上要听着孟小冬和余叔岩的磁带才能入睡。

到了彩排那天,王珮瑜终于要戴上期待已久的髯口了,可没想到,这无数人使用过的髯口实在恶臭难当,她一张嘴唱词,被熏得差点发不出声音。

师傅说后台的小演员都用这一个,等你长大才会有自己的。

从此以后,王珮瑜的练功就更加刻苦了,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千锤百炼,方成玉器。

王珮瑜曾试图还原余派创始人的唱腔精髓,但无论她怎么努力,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,后来她才明白每个人的天然条件都是不一样的,也正是这份独一无二的存在,才给了自己赶超前辈的机会。

王珮瑜和李适可先生学戏后,超越余派的戏曲门类,开始进行了更多的尝试。

奚派的《白帝城》、汪派的《张松献地图》,马派的《借东风》,她都演过。

在节目中,王珮瑜说:“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从小长起来,老师们、先生们、师父们,经常会讲这个字,就是要‘和’。”

这个简简单单的“和”字,包罗万象,不仅在于门派的和气,更在于技法的融合。

王珮瑜师承余派唱腔,吐字行腔,精心运气,音韵浑然一体。

她在继承传统名家的技法基础上,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,达到了“恬淡雍容,内涵筋骨”的境界。

和而不同,以和求进。

集百家之长“融于一炉”,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王珮瑜。

2

有人常问王珮瑜,《霸王别姬》里的段小楼和程蝶衣,你更想成为谁?

她说,希望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是程蝶衣,在人生的选择上是段小楼,最好是两者结合,有出世,也有入世。

这一出一入之间,正是王珮瑜“求和求进”的人生哲学。

戏台上的王珮瑜,是追求艺术高峰的余派老生,戏台下的王珮瑜,则是为京剧破圈奔波的流量名角儿。

王珮瑜天资聪慧,年少成名,被公认是余派第四代传人。

在成为上海京剧院副团长后,26岁的王珮瑜人生之路似乎已经清晰,沿循无数前辈的足迹,一个京剧艺术家的殿堂,就在不远处等着她。

她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:离开体制,自主创业。

2010年,她着手创立了京剧“清音会”,一桌一椅,一袭长衫的形象让观众耳目一新。

如今的王珮瑜,常以各种形象出现在舞台上,俨然已经从京剧名角儿,变成了一个流量红星。

与此同时,她的行动也引发了众多争议,有人说她勤上通告、疏于练艺,有人说她的流量模式摧毁了京剧艺术。

王珮瑜解释,自己的这种转变与选择,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京剧的传承与传播。

梨园行的成才之路本就艰辛异常,她不想同行们历尽磨难成为了“角儿”,然后一看台下,观众已经快没了。

“各位到京剧剧场看看,底下什么阵仗,票房的基本情况,跟二十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,这不是王珮瑜一个人的功劳,但是在我们戏曲行业所有人的努力当中,我是一个非常坚固的螺丝钉。”

王珮瑜绝非守旧之人,面对时代变化的浪潮,她创新融合,寻求突围,为京剧留存了一支活跃的血脉。

正如杨澜评价她时说的:

“时间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没有棱角的圆滑世故的人,而是增加了这样一种通融,一种平和,一种内在的调整能力和调和的能力,我觉得这正是智慧所在。”

3

王珮瑜曾说:“在我看来,国人分为两种。一种是喜欢京剧的,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,而我的作用就是唤起大家对京剧的喜爱的意识。”

从这种维度上来说,王珮瑜的身份是多元的,她既是京剧艺术家,又是京剧创新者,同时也是京剧推广者。

尽管如此,她热爱京剧的那颗真心一直纯粹。

如今,京剧艺术走进了年轻人当中,越来越多的90后、00后发现了国粹之美。

在王珮瑜的粉丝群体中,代表潮流的Z世代如今已近半数。

这是一群对京剧有着虔诚热爱的年轻人,他们会追着演出一场场地跑。

王珮瑜说:

“我不认为我的粉丝是盲目追星的一群人,我今天在这儿要夸夸我的粉丝,京剧的观众从古到今,粘性是很强的,他一旦喜欢戏,一旦喜欢这个角儿,砸锅卖铁他都会跟着你走。”

2018年,王珮瑜把昆曲《阴骂曹》搬上舞台,其中唱词之多,历史典故之复杂,就连王珮瑜都要翻书仔细去查。

在演出当天,她看到底下的观众一手举着灯牌,一手拿着小抄。

虽然唱不了王珮瑜的调,但粉丝们还是要和着她的节拍,与她一起演,跟戏曲艺术同在。

王珮瑜深受感动:“我要和我们这些粉丝,和今天的观众同在,我在成长,你们看到我在成长,你们跟我一起成长。”

入行三十余年,王珮瑜一直拒绝符号化的僵硬模式,她不断融合百家之长,推动京剧艺术向前。

很多追随了王珮瑜几十年的老戏迷,因为她进入了跨界领域宣布脱粉,王珮瑜对此看得很是淡然:

“你来我谢谢你,谢谢你喜欢我,你走,走好不送。以我的判断是,曾经粉过京剧的人,可能今天不粉我,没关系,他不粉我他会粉别人,他还是会粉京剧。”

京剧走到今天,在继承的同时也需要融合新的元素,进行有益的创新,才能完成更好的发展。

而王珮瑜就是走在前列潮头的那个人。

她的人生哲学在于不断求和,用孜孜不断的艺术匠心,寻求京剧与时代之“和”。

1月23日,由网易新闻和毛铺联合打造的泛文化IP节目《毛铺和文化录·中国和力》第五期下集开播。

在下期节目中,王珮瑜还将首次回应“相声救了京剧”这种说法,畅谈京剧在当今时代如何保持活性,以及该如何平衡京剧与商业的关系等。

潜心钻研、行道致远,王珮瑜的艺道哲学,正与毛铺酒坚持的文化理念不谋而合。

三香融合、黄金比例,一口喝三香,更有草本浆。

毛铺在守正创新、和而不同的道路上,创造性地融合浓、清、酱三香地标原酒之后及草本精华。

开创出了融合创新的美酒佳酿,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香气的荞香型白酒。

“聚合按古,匠心独妙”,自古就有的聚合之例,背后隐藏的是数年如一日地专注、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。

毛铺对“和而不同”的追求,始终保持在匠心独运的路上,为当代白酒行业的发展了增添了一股清新的匠心精神。

毛铺多一份醇美,世界多一种色彩。

erweima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槽值

情感八卦 槽值爆表 不吐不快

erweima

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