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国人过年的饭桌上,总少不了它

2021-02-06 15:20:37
0

中国人“以和为贵”“以和为美”的处世之道,是饮酒文化的内核。

威士忌是英国人的生命之水,伏特加是俄国人最爱的烈酒,如果中国也要评出一款人人都爱的酒类,那白酒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冠军。

中国人对白酒的狂热持续已久,白酒产量之高,伏特加、威士忌、白兰地加起来也抵不上。

在中国市场中,白酒的地位始终稳固。

每到临近年关节日,亲朋好友之间总会推杯换盏。不管是宴请宾客、送礼传情还是节假日,人们都会拿出藏酒与亲朋好友共享,共享良辰美景。

酒文化传承至今,已经融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1

白酒文化,自古有之

常言道,“无酒不成席”,白酒在今日已成为宴会必备,但人们可能很难想像到,酒在中国历史中也经历过漫长的地位变迁。

“酒”字最早只有右半边的“酉”字,这一象形字模拟出了酒坛子的形状。

早期,酒是皇亲国戚敬拜祖先时的神圣之物。《尚书·酒诰》记载,周朝时期,举国上下只能在祭祀时饮酒。若在祭典上喝醉了,还会被视为品行不端。

就连祭奠的“奠”字头上就是一个“酉”字,可见祭奠仪式上,酒是不可或缺的祭品。

抛开神鬼怪谈不说,在社会交往传统中,酒依然是贵族宴席上的必需品,寻常人家难以品尝酒宴之美。

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,酒也随之完成了一次重生,摇身一变成了社会交往的刚需品。

婚丧嫁娶、送礼待客,它被搬上了普通百姓的家宴。

汉朝时饮酒成风,贵族和官僚称饮酒为“嘉会之好”。

饮酒成了豪爽的代名词,更成了文人雅士激发灵感的开关。

文人聚会中,“以诗会友”“以酒会友”的君子之交总被传为佳话。

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集会,附庸风雅,常常是不醉不归;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,诗仙李白能斗酒诗百篇;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,苏轼诗句中饮酒可勾起情致。

“无酒不欢”的品性,似乎离不开潇洒、自在、豁达的灵魂。

在四大名著中,《水浒传》描绘的喝酒场景最多。鲁智深大闹五台山,一饮就是一桶;武松上景阳冈打虎,连喝十八碗酒不倒。

酒在这里变成了英雄豪杰率真、随性的标志。

经典武侠桥段中,总离不开“喝酒交心”的名场面。

在金庸武侠世界中,乔峰和令狐冲的酒量数一数二。令狐冲不仅嗜酒如命,和桃谷六仙品十六坛精品美酒,还被教导了一番“美酒配好杯”。

葡萄美酒夜光杯,增殷红之色;高粱白酒配青铜酒爵,符合古时礼仪;玉露酒配琉璃杯,金风玉露一相逢;而味道醇厚清冽的关外白酒当搭配犀角杯……

在不同的场合,酒都可以传递千丝万缕的情绪——话不多说,都在酒里。

一个人小酌一杯可解愁肠,一杯酒尽,似乎也意味着斩断烦恼、从头再来。

三五密友一同品酒可化解恩怨,“一生大笑能几回,斗酒相逢须醉倒”,几杯酒下肚,一笑泯恩仇,大醉一场,什么矛盾都能化解。

一群人的宴席上畅饮可消除隔阂、活跃气氛,青梅煮酒论英雄,饮酒成了拉进关系的最好方式。

东北有这样一种说法:“没有什么矛盾是一顿烧烤加一顿酒不能解决的,如果有,那就两顿。”

中国人对待喝酒,从来都不马虎——美酒讲究窖藏,时间越久,味道越醇;饮酒文化亦然,传承几千年,酒背后的文化韵味也越发厚重。

2

白酒文化传递的东方内核

时至今日,中国人饮酒已经成为了东方文化的符号。如果细数东方文化的精粹,白酒一定占有一席之地。

在希腊传统中,酒神狄奥尼索斯是葡萄酒的发明者,也是狂欢之神。他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,传授给各地的人们,播撒快乐。

公元前七世纪,古希腊就专门有了向狄奥尼索斯表达敬意的“酒神节”。

但在中国传统中,并没有与“酒”相关的庆祝节日,酒的含义也截然不同。

《战国策》记载,传闻最早的酿酒者仪狄制作美酒,进献给大禹,大禹赞叹酒的甘美,却并没有耽溺于此,反而驱逐了仪狄,并断言“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”。

周朝认为,夏朝和商超的灭亡都是因为末代皇帝酒池肉林,喝酒会导致亡国。

起初中国文化语境中,不强调把酒言欢,而是注重冷静、克制,美酒是一种自我约束的挑战。

在儒家文化熏陶下,喝酒最讲究的是“度”,这恰恰是中庸之道强调的“中和”状态。

《说文解字》认为:“酒,就也。”

酒能满足人们的欲望,既是吉兆,也是凶兆。

花看半开、酒到微醺是最美妙的时刻。

点到为止,把握适中的饮酒量,避免过度饮酒、酗酒才能免去灾祸。

在中外文化中,酒的含义不同。向世界讲述酒背后的文化韵味,如今更代表了一种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的态度。

白酒的酒精含量大多很高,约40%-60%。有外国友人调侃,你可以灌一瓶白兰地、伏特加显示你的酒量,但千万不要这样挑战中国白酒。

西方喝酒习惯开怀畅饮、放松身心,但中国白酒却不适合牛饮,反而讲究小酌怡情,其中渗透着儒家传统中谦卑恭谨的交往礼仪。

早期在对外推出白酒文化时,白酒被译为“Chinese Spirits”(中国精神),但最终选择了“Baijiu”拼音作为官方翻译。

单纯的“Alcohol”“Rice Wine”似乎都没办法传达出白酒背后的文化意味。“Baijiu”这种翻译也在将白酒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慢慢被广泛认可。

喝白酒,喝的不仅是酒,更是在品鉴一种文化体验。在白酒文化中,儒家思想中的“和而不同”内核处处皆有体现。

酒本是身份、地位、权力的象征,但在中国天子可与庶民同喝一种酒,白酒和其他酒品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

在人际关系上,中国文化含蓄内敛,二两白酒下肚,人们也不再拘谨,气氛融合,同饮一瓢。

中国人“以和为贵”“以和为美”的处世之道,是饮酒文化的内核。

3

每一步都是和文化的传承

酿酒是一门传承几千年的艺术,制酒这门艺术本身,就是“和”文化的最好呈现。

中国白酒源于自然,白酒是一种粮食酒,酿酒中用到的酒曲都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。在北方惯用地缸发酵,以木制“酒海”封存,在西南地区用酵池,以石条密封。

酿酒过程中使用到的酒曲、封存材料都要曲法自然。

中国白酒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陈酿,白酒蒸出来后必须存放一定时间。三年、五年的窖藏后,再按照一定标准勾调,酒埋得越久,品质越上乘。

存放一定时间后,再将不同品类的酒相互勾兑,使得多种风味混合。酿酒人存酒越多,勾调的选择就越多,制出的白酒风味也更好。

白酒有12种代表香型,以浓香、清香、酱香、米香为四大传统香型,又演化出了八种不同香型,风味不尽相同。

各地酿造出的不同风味的香型,再由调酒师通过勾兑让各种味道做到均衡的呈现。

不同品牌的酒风味不一,但又统筹出共同的“白酒”之味,白酒味道的调配与勾兑恰恰展现了“和而不同、百花齐放”。

集合多种香型的白酒,味道层次丰厚,尝味步骤也讲究循序渐进。

品酒分三部曲,第一步观其色,第二步闻其味,第三步再小口小口尝酒——从舌尖一滴,到舌面,最后饮满口,尽情享受酒香。

酒向来是越喝越甜,从最开始的辛辣到最后的回甘,喝至微醺是最恰好的状态。

中国酒的酿造技艺,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地传承,又不断地革新。大国工匠精神,传承了酿酒的每一个步骤,以求还原最醇厚的味道。

在白酒现代化的传承中,工匠精神尤为重要,毛铺酒集合浓、清、酱三种香型,需要把控好酿酒的每一道工序,才能做到酒香风味的“和而不同”。

今天,由网易新闻和毛铺联合打造的泛文化IP节目《毛铺和文化录·中国和力》第六期下集开播,在孙宝国的带领下,我们一起看见毛铺酒的酿造背后的和而不同。

毛铺在“和而不同”的道路上守正创新的融合中国传统三大香型白酒及草本精华,开创出了“一口喝三香,更有草本浆”的美酒佳酿。

“聚合按古,匠心独妙”,自古都有聚合之例,背后都隐藏着专注、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。

在融合了浓、清、酱三香地标原酒之后,毛铺酒秉承匠心工艺,推陈出新,极致精酿,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香气的“一口喝三香,更有草本浆”荞香型白酒。

毛铺对“和而不同”的追求,永远保持在匠心独运的路上,为当代白酒行业的发展增添了一股清新的匠心精神。

erweima 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槽值

情感八卦 槽值爆表 不吐不快

erweima

扫一扫关注槽值 更多有趣内容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